首页

女王踩踏调控在线看

时间:2025-05-25 13:03:15 作者:102岁医生分享活到100岁的7个长寿习惯:原来这么简单! 浏览量:48436

  追求健康长寿,成为一名“百岁老人”是很多人的梦想。然而,对于如何才能成为一名“百岁老人”,大多数人知之甚少。一位102岁的医生曾在接受采访时,分享了自己活到100岁的7个长寿习惯,看完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,很多人却没做到!

  这位医生名叫约翰・沙芬伯格(John Scharffenberg),1923年12月出生于中国上海,现年102岁。他既是一位医生,也是公共卫生专家和营养学家。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1948年毕业于美国洛马林达大学医学院,学业方向为预防医学;1956年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硕士专业毕业。作为洛马林达大学营养学教授,他执教超过60年,研究方向涵盖营养学、慢性病预防及健康长寿等。

  现年102岁的他依然活力四射、步履轻盈、身板挺直、说话思维清晰、没有慢性病。谈及长寿,他表示自己从不依靠高科技医疗、不依靠奇迹药物,而是主张7个朴素的生活习惯。

  01“少吃一点,对身体好”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教授提倡“限时饮食”,即在一天中特定时间段内进食,其余时间不吃东西。

  他介绍,自己每天只吃两顿饭(早饭和午饭),不吃晚餐。他发现,这样身体会变得更加轻盈,早晨醒来也更有精神。同时,肠胃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,而减少消化负担可提升身体修复能力。

  不过,这样的饮食方式可能并不适合大多数人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能做到的是,晚餐或许可以尽量早点吃。

  2024年,北京协和医学院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、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一项研究发现:限时饮食有助于抗衰老,晚饭尽量在5点前吃完,这样免疫系统会更年轻,肠道菌群的组成也更年轻。

  02“不吃加工食品”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教授不吃肉,但他不是素食主义者。他喝牛奶和其他乳制品,吃鸡蛋和植物性食物。他日常更喜欢吃水果,但他避免食用高糖水果。

  他建议,不要食用加工食品(通常都是高糖、高脂、高热量的食品。典型代表有:各种含糖饮料、蛋糕、薯片、糖果、汉堡等)。2021年发表在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》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也指出,经常吃“超加工食品”,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,每天吃得越多越危险。

  03“坚持运动是长寿的基石”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教授说,运动是长寿的基石之一。中年时期(40-70岁)适量运动对于预防老年疾病尤为关键。他本人非常热爱锻炼,喜欢在户外工作。如今,他依然通过步行来锻炼(尽管他说这样锻炼得不够)。

  对于普通人来说,世界卫生组织建议:成人最好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,或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。04“规律作息比你想象的更重要”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教授本人的作息非常规律,他认为,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细胞的修复,维持体内激素平衡,并增强免疫力。

  他晚上8-9点睡觉,凌晨4点起床,保证7-8小时睡眠。他说,早睡早起能带来更好的身心状态。

  05“尽量远离生活中的‘慢性毒药’”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教授特别提醒,要避免吸烟、饮酒、久坐、肥胖、过量糖摄入、高血压、高胆固醇。这些看似普通且“舒服”的习惯,其实都在慢慢影响我们的寿命,他把它们比作生活中的“慢性毒药”。

  他明确反对吸烟酗酒,认为二者是明确的致癌因素。06“长期过大的压力会加速衰老”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教授指出,过大的压力会对寿命造成影响,压力会加速人体端粒缩短。可以尝试通过冥想、户外活动缓解压力。

  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突然遭受重大事件或压力倍增时,可能出现一夜白头的现象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07“维持良好的心态,积极社交”

  约翰・沙芬伯格教授还提到,积极社交,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,维持良好心态;终身学习,阅读和学习新技能,这些都可以延缓认知衰退,预防老年痴呆。

  来源:人民日报微信、健康时报微信

  (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“80后”神十八乘组亮相!简历来了

拥有百余年技术积淀的上海电气,近些年依托自身深耕在能源与工业领域的装备与客户优势,加速向太阳能、风能、氢能、储能、生物质能、分布式能源等领域转型,以智能化、数字化为手段,加速能源革命。

“消博会”上的山西“国货潮品”:老字号焕发消费新活力

据了解,此次捐赠的图书内容涵盖了党建类、政工类、文学类等10多个领域,内容多样,种类丰富,不仅能够满足指战员日常学习和文化生活的需要,还对提升指战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王永礼任福建省副省长 张源生任福建省文旅厅厅长

“礼赞科学家”主题科普活动围绕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、协同、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开展科普剧展演、“科学家精神”进校园、公益电影展映、短视频征集、主题科普讲座、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丰富的科普活动,旨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宣传科技工作者为科技进步、民生改善、创新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,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时代使命、勇攀科技高峰。同时,注重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引领,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兴趣,鼓励他们追逐科学梦想。

延续冰雪季“宠客”诚意 黑龙江发力夏季旅游

“我们不仅知道了《茶经》《兰亭序》等经典传世之作是在浙江完成,而且亲眼看到了之前在课本上学过的历史文物,惊叹数千年前匠人的手艺根本不逊色于当今的制作工艺。”澳门青年徐煜林感慨,纸上得来终觉浅,“此次行程让我增长了见闻、开阔了视野,也让我更有信心给身边人讲好祖国的文化故事、发展故事。”

中国男乒主教练王皓:每一场比赛都做好五盘对决的准备

从外观上看,鹊桥号和鹊桥二号都装了一个伞状的天线,然而它们的功能却大有不同。由于鹊桥号只需要保障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,它飞行在月球背面,用一个天线面向月球和地球就可以完成任务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